14日,行走在龙岩市长汀县三洲镇戴坊段,连片的槟榔芋一派丰收景象。在村民戴永红的槟榔芋田里,10多名农民正忙着拔芋、砍芋、装芋、挑芋。田埂旁,收购商范金长耐心地等待着。
“我今年种了20亩槟榔芋,一亩纯利润5000元,20亩就有10万元,今年算是丰收咯。”戴永红笑着说。对于范金长来说,今年同样是个丰收年,自家的40亩槟榔芋卖出了高价,还到处收购槟榔芋销往连城、广东等地,为新老客户供货。
经过30多年发展,长汀人将这颗槟榔芋种成了大产业:县域种植面积6万亩,在全国种植规模30万亩,年产值达12亿元,小小槟榔芋成了致富芋。
优质芋种种到国内外
追溯长汀县种植槟榔芋的历史,吴启煌是个不能不提的名字,他是全县最早种植、销售槟榔芋的“领头雁”。自长汀县槟榔芋产业协会成立起,他连任两任会长。
1986年,一次到广东出差的机会,让他见识了槟榔芋的商机。“我发现槟榔芋不仅受到当地的欢迎,在海南等沿海省份也十分畅销。”吴启煌说,当时,一亩槟榔芋的价格比稻米高了几十倍。不久后,吴启煌便从广西引进2500公斤槟榔芋种子回到家乡涂坊镇种植。
第二年,吴启煌种下的槟榔芋获得了丰收。在他的带领下,种植槟榔芋的风潮迅速在长汀全县流行开来,不过三四年时间,全县种植规模超过了1万亩。
如今的长汀槟榔芋,因形状规整、口感香粉、芋纹明显,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离不开长汀数十年来对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的不断优化。
长汀县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戴南火研究槟榔芋种植已有10多年。他介绍,长汀槟榔芋原品种为白芽芋,食味较淡,粉度不高,品质较低。农技专家不断求索,2009年终于在涂坊镇种植田中发现变异植株——红芽芋。通过连续5年的系统选育、繁殖,选育出如今的红芽槟榔芋——“汀芋1号”,2015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品种改良带来了槟榔芋品质的显著提升,其市场价格及受欢迎程度明显提高,新品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开始在全县进行推广:印制栽培技术手册发至农户手中;农技站工作人员到各个生产乡镇举办培训班;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贫“雨露”计划等,指导专业户、贫困户无公害栽培槟榔芋。
如今,长汀县槟榔芋种植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亩发展到6万多亩,种植农户近万户。与此同时,“汀芋1号”走出长汀,辐射到广东、广西、海南、江西等省以及越南、缅甸等国家。
芋头成致富增收的“香饽饽”
14日,笔者来到长汀县河田镇,走进位于晋江(长汀)工业园的福建省远山启煌农业有限公司。只见数十名工人正忙着将槟榔芋剥皮、整形、切割、包装等作业。在冻库中,芋条、芋角、芋粉等产品整齐堆放。“冻库里的这些货是准备发往厦门和福州的,主要作为火锅涮菜,订单太多,现在都忙不过来了。”董事长吴启煌说。
此前,长汀槟榔芋一度以外销鲜芋为主,产业处于低端发展状态。“鲜芋销售时间短,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戴南火说。
实现槟榔芋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成了长汀县的当务之急。为此,县里组织企业到外地考察,通过“6·18”“9·8”等展会开展洽谈对接。短短几年,全县槟榔芋加工企业发展到28家,年加工槟榔芋母芋3万多吨,主要加工芋块、芋条、芋角等六大类30多个品种。
“加工产品与鲜芋相比,价格至少翻了两倍。”戴南火说,槟榔芋加工产品的出现,不仅解决了销售时间短、市场价格波动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众多加工企业也提供了大量岗位,直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
吴启煌介绍,目前,启煌槟榔芋专业合作社种植槟榔芋1000多亩,年加工5000多吨,销售鲜芋7000吨,建立起集育种、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槟榔芋产业链。
与此同时,销售网络也初步形成,全县从事槟榔芋销售的人员3000多人,鲜芋及其加工产品主要销往广东、上海、厦门、福州及港澳台等地,还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不仅可以种植槟榔芋增收,还能通过加工槟榔芋创收,长汀槟榔芋产业逐渐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南山镇的林玉保生是长汀县槟榔芋产业的新生代,从种植“小白”到种植大户,他不仅将槟榔芋种到了江西,还开办了槟榔芋加工厂,注册了多个商标。
现在,他的加工厂日加工槟榔芋120吨,年收购、加工槟榔芋1.3万吨,产品包括香芋肉丸、香芋肉片、香芋肉串、芋泥等,成为附近有名的致富能手。
为进一步促进槟榔芋产业发展,今年,长汀建立“汀芋1号”槟榔芋提纯复壮基地以及10个“汀芋1号”槟榔芋标准化示范基地,旨在为今后大面积栽培提供优质种苗,带动全县槟榔芋种植向绿色高质高效的标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