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冰,土生土长的罗源县飞竹镇仓前村人,8岁就下田干活的她,称自己是“长在地里的农民”。2021年,她筹集300多万元资金,带领村民整治荒地,复垦复耕,2年时间里3000余亩荒地变为良田。
在飞竹镇叶玉冰农场的稻田里,记者看到,5月中旬种下的双季稻,如今已经麦穗两歧,再过半个月就可迎来双季稻的丰收季。据悉,这是飞竹镇首次尝试种植双季稻,而叶玉冰就是勇于开拓的“先行者”。
飞竹镇叶玉冰农场负责人叶玉冰说:“去年我还只是种植单季稻,今年尝试种植双季稻,如果成功,产量就会大增,还可以进一步带动村民就业。”
如果说双季稻种植是叶玉冰勇敢的尝试,那么,回乡种田则是她果断的决定。3年前,叶玉冰从上海回到家乡,看到村里人都外出打工,而家里的田地都荒着,她感到很心痛。彼时,我县正大力宣传粮食安全,出台开荒补贴、三年免田租等政策,鼓励村民复垦复耕抛荒地,这更坚定了叶玉冰开荒种粮的决心。
叶玉冰说:“我8岁就下田干活,对田地有着很深的感情。三年前回乡,我看到家乡一大片一大片的田荒着,就很心疼。那时,正遇上县里出台政策号召农民种粮,我就带上一个小团队,有多少成本都投入种粮,结果收获不错。所以,今年我就更有信心了。”
虽说政府有补贴,可前期的大量资金投入也让叶玉冰夜不能寐,但她没有轻言放弃,她筹集了300多万元资金,带领村民开路拓荒,用无数个日日夜夜,把“藏在”丘陵里的抛荒地重新开垦了出来。到今年,叶玉冰农场流转土地3000余亩,全部实现复垦,成为罗源县最大的“种粮大户”,还解决了50多户农民的就业问题。
叶玉冰说:“种粮过程中,远远超过我的预期的是投资成本,我们一开始就种了2000多亩地,投资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晚上回家都是哭着睡着的,可是第二天肯定要继续干,种田是抢时间的,不能等我有钱了再继续种。工人那么多,哪怕先不发工资,给七八台机器加油、给那么多工人安排伙食,每天的开销就要有8000到10000元。我借了58家的钱,才把荒田都开出来,把今年的活干完。”
邓招祥,一位飞竹镇叶玉冰农场工人介绍说:“前几年我在福州打工,去年得知家乡种田的消息,就赶紧回来。现在一个月6000元左右的收入,比以前东奔西跑要赚得多,还方便照顾家里。”。
为提高耕作效率,叶玉冰决定引进机械化作业,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并建成了全县首座粮食烘干厂,日烘干粮食能达到40吨以上。粮食烘干厂不仅能快速烘干农场的粮食,周围村民的粮食也能拿到这里来烘干,烘粮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叶玉冰说:“我们一天收割上千担,万把斤,以前农村粮食收割都是靠晒,去年引进了两台烘干机,一台能烘20吨,18个小时能烘40吨,解决了晾晒问题。那时,刚好是雨季,我们每天收割回来就直接进烘干机,第二天就烘好了。这两台烘干机,解决了农场难题,还可以帮助周边有需要的村民,为他们服务。”
今年,在罗源县农业农村局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农场对接了省农科院专家,并根据土地特点和土壤性质,选择了野香优676、中浙优8号、甬优9号等优良品种种植,进一步提高粮食的品质与产量。如今,叶玉冰农场已经注册了商标,印制了自有品牌的大米包装,接下来,她还打算把山里的甘薯、大豆、鸭蛋、竹笋等土地特产都卖出去,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叶玉冰说:“在我身体能够吃得消的情况下,我想把家乡这些好产品往品牌走,让每一个想回乡发展的村民都能有效益,每个人每年能够赚几万元钱,把乡村振兴做得更旺,把我们飞竹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把我们无公害的天然田块变成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