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水随人意 游鱼跃坝来——福建水投水利建设采访散记
2023-11-09   作者:李先明 杨文杰 陈精高   来源:中国水利报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10月,伴随秋的脚步,记者一行来到福建,感受这里“水”带来的活力与幸福。

进群山、走库区、下工地,在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地的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一幅幅绿色山水画卷,感受一次次创新探索,深深体会到福建省水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情系百姓民生,着眼绿色发展,不断孜孜探索,实现兴水惠民的成功实践。

“一定要去福清看看”

“一定要去福清看看,那里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做得非常不错。”采访开始前,福建水投董事长梅长河向记者推荐。

好在哪儿?10月18日,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福清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展示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福清市城乡供水系统布局图。代表现状给水主干管线的灯带和代表水厂的红灯亮着,绿色、蓝色代表其他类型供水管线。各色线条如掌纹般分布,加上连接的水源、水厂,形成城乡供水“大水网”。

“2020年5月,一期工程龙高片区项目开始动工,同年12月就完成了188.8公里供水主干管、2421公里村内供水支管的建设,6个乡镇141个村全线通水。”福清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琦在“福清速度”展板前介绍,“这个工程让50多万名群众喝上与城区‘同水质、同服务、同水价’的自来水。”

福清市淡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特别是龙高半岛地区用水形势尤为严重,群众饮用水多以地下水、山涧水、小水厂供水为主,对“喝好水”的需求十分迫切。

仅用不到一年时间,100多个村的供水干管、村内管网全面完成建设,解决了历史性吃水难题。

640.png

利用净化设备进行絮凝沉淀

是什么创造了“福清速度”?

这要归功于福清市创新推出的“统管自建”模式。

“统管”,即由市级层面统一指挥建设,市、镇、村、福清水务公司、工程监理单位“三级五方”全过程共同监管。“自建”,即由镇(街道)、村或乡贤促进会担任建设主体,用水户分摊建设资金,各村自行建设村内供水管网工程,待验收合格后移交水务公司管理。

“‘统管自建’模式具有‘多、快、省、好’的优点,实现了参与群众更多、建设速度更快、群众出资更少、工程质量更好等目标,能够打破水务公司‘单打独斗’的局面,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政府、企业、老百姓三方群策群力。”谢琦说,“这一模式变‘水务公司的事’为‘每家每户自己的事’,实现群众事群众办群众监督,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

全新模式运转后,福清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城乡供水一体化率从之前的41.15%大幅度提升至84.89%。

“大海里铺着供水管道呢”

沿着福清市向东南方向行进,通过跨越海坛海峡的平潭海峡大桥,便到了平潭综合实验区。

“桥下面的大海里铺着供水管道呢,这是‘一闸三线’工程南线平潭段的一个施工项目。”福建水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顺着车子前进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浪翻涌,一般人很难想象海浪之下还铺设了供水管道。

“一闸三线”工程指的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对解决闽江口城市群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供水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平潭段由平潭水务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其中长4200米的海坛海峡跨海段,需要在海底铺设4根直径1.2米、长度4000米的输水钢管。

大海不比陆地,在海底铺设管道跨越海峡天堑,难度可想而知。“海坛海峡作为重要航道,来往船只十分密集,且长年风强浪涌,海底地质条件复杂,这些都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有效施工时间非常有限。”平潭水务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翁海洪说。平潭水务公司制定周密的施工方案,积极联系海事部门协调封航,投入3000吨级铺管船,多工序平行作业,有力保障施工进度。

2023年5月9日,海坛海峡跨海管道项目完工。7月14日,“一闸三线”平潭段正式通水。

借助无人机从天空俯瞰,“一闸三线”平潭段输水终点的三十六脚湖像点缀在绿色山间的一颗明珠,出水口上方庆祝通水的红色横幅清晰可见。

“通水当天,老百姓自发放鞭炮庆祝呢!”翁海洪说,“平潭属于绝对贫水区,引来好水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喜事。”

实现“有水喝”,还要“喝好水”,这需要依靠城乡水务一体化工程。

总投资30.8亿元的平潭城乡水务一体化工程,建设内容涵盖供水、污水、智慧水务等14个项目,通过打造“两源—两网—六厂”供水格局,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目标。

来到城乡水务一体化工程项目之一的南部自来水厂,沉淀池、Ⅴ形滤池等净水设施整齐排布,池内水波荡漾,送水泵房内清澈的出厂水尽情奔涌。

从三十六脚湖引来的原水在南部自来水厂开始洁净之旅,依次完成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出厂水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后,经过输配水管网流向千家万户。

“南部自来水厂二期、北部水厂、供水管网完善工程、巩固提升工程等城乡水务一体化各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年底可基本建成投产,将逐步实现‘主岛供水全覆盖’。”翁海洪介绍。

扁担“下岗”了,水缸“闲置”了,龙头“忙起来”。群众这种实实在在的感受,是福建省水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深耕城乡供水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鱼儿也有专属洄游通道

沿“一闸三线”工程平潭段溯源而上,驾车约1小时40分钟,便抵达位于永泰县的莒口水闸。

莒口水闸调度中心电子大屏上,鱼道过鱼的记录清晰展示,包括种类、大小、经过时间等。通过视频实时监控,还可以看见鱼道里游动的鱼儿。

“投资1.1亿元的信息化系统专门配备了鱼道监测系统,通俗讲就是‘鱼脸识别’。鱼儿通过鱼道时,水下摄像头就会抓拍记录。”福州水务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晓辉介绍,工作人员会及时采集数据并进行整合分析,研究鱼类活动规律,研究结果对增殖放流有重要指导意义,能更精准地保护目标鱼类,保护闽江流域水生物多样性。

走出调度中心,站在闸坝之上,可以清楚看到莒口水闸右岸的福建省内第一条仿自然鱼道。鱼道弯弯曲曲,好似几段滑梯组合在一起,仔细观察鱼道内部,有一道道形似斧头的隔墙规则排列,用于减缓水流速度,兼做鱼儿洄游“休息室”。

鱼道的建设能保证鱼类的正常洄游和产卵,降低拦河闸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维护水生生物的平衡和生态链的稳定。

“我们这还有一座鱼类增殖站,负责亲鱼驯养培育、人工孵化、苗种培育、放流等工作。”福州水务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世雄介绍,“已经增殖放流了两次,能发挥恢复库区鱼类资源量的作用。”

 “为高坝过鱼设施建设提供借鉴”

汽车沿着敖江行进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经过无数的绿色山峦之后,突然拐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崇山峻岭间一座大坝巍然矗立——它就是位于罗源县的霍口水库大坝,拥有在全国范围内同类型水库中上下水位最大高差近80米的鱼道。

在工作人员展示的图纸上,可以看到一条形状不规则的鱼道,蜿蜒曲折好似来时走的盘山公路,并且还标注了三种不同的颜色,这是为什么?

“主要是为了减小坡降比,方便鱼类洄游。”霍口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建明说,“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类型鱼道,‘仿自然通道+天然河道+工程河道’的设计方案是统筹考虑各种因素的最优解。”

高坝工程建设鱼道,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鱼道长度过长增加了鱼类通过时间,可能错过繁殖期;水位变幅巨大,需要设置多个出口,增加了鱼道设计施工难度;坝下河道形态复杂,水动力条件差,鱼道进口诱鱼困难。

“难点”即为切入口,霍口水务有限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采用环形水槽开展游泳能力测试工作,确定主要过鱼对象的流速适宜性指标;构建枢纽坝下河道物理模型及水动力数学模型,对不同调度模式河道流场结构进行精细化模拟;开展高精度三维数值模拟以及大比尺局部水工物理模型试验,建立工程鱼道及仿生态鱼道段大范围准整体模型,确定鱼道隔板的型式、竖缝、底坡、鱼道正常水深等关键参数;开展鱼道出口小型升鱼机平台局部物理模型试验,确定升鱼机高程与集鱼平台布置。

“鱼道主体工程土建部分将于年底前完成,项目研究成果可为高坝过鱼设施建设提供借鉴,有效提升大型水利工程生态效益。”谢建明说。

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畲乡,因为有了霍口水库而更加美丽,畅通鱼儿洄游“通道”,让这一方水土更加生机勃发。(记者 李先明 杨文杰 特约记者 陈精高)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