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暖阳看增收
2023-11-20   作者:严顺龙 苏依婕   来源:福建日报

17日,在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光伏菇棚内,农户正检查菌棒的生长情况。一间菇棚,顶上发电,下面种菇,一地两用,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实施菇棚“光伏+”项目,正在让古田食用菌产业加快从分散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发展。本报记者 王毅 摄

马不停蹄,翻山越岭。17日,“四下基层”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宁德古田、周宁。

初冬的暖阳,照在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光伏菇棚基地上。太阳能不断转换为热能、光能,为一筒筒香菇输送热量。“搬到新菇棚,保温保湿等条件比传统菇棚好。今年第一茬菇正在采摘,产量增加了20%,预计全年能增收约10万元。”捧着长势喜人的香菇,菇农余新考高兴地说。

作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古田县正在向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要效益。站在新建的光伏大棚里,古田县委副书记郑圭冬介绍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调查研究、关心推动古田食用菌产业壮大的故事。

1988年7月2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九县调研”的第一站——古田,察看食用菌产业,与当地共谋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面对当地群众实现“三大梦想”的期盼和当年宁德“老少边岛贫”的实际,习近平同志以调查研究作为工作开局,先调研再决策,思考“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7次深入古田调研,多次关心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并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郑圭冬介绍。

靠山吃山,一县一品,古田的食用菌产业从此蒸蒸日上。走在杉洋村,记者了解到,如今像这样“棚上发电、棚下种菇”的光伏菇棚基地,已在古田多点开花,推动食用菌栽培朝着工厂化、数字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食用菌产业一步步走来,也是先调研后决策,不断科学论证推动发展的结果。”郑圭冬介绍,截至2022年,古田县食用菌总产量达91万吨(鲜品),产业链总产值235亿元,实现了菇香万里、强县富民。

午后的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年轻干部陈艳重返村里,调研环翠屏湖文旅经济带项目。作为古田县“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学员,她去年曾入村蹲点3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蹲点调研,主要是了解村情民情,看看如何因地制宜发展项目,让当地更好融入文旅经济带,促进群众增收致富。”陈艳说。

秉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2021年以来,古田县专门成立了“四下基层”实践综合服务中心,分批次推动35岁以下干部到基层蹲点。“目前全县建立了23个实践基地,累计开展5期实践活动,实现1031名年轻干部‘全覆盖’。”中心负责人陆上海介绍。

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记者来到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的黄振芳家庭林场。

沐浴在夕阳下的林场,早已今非昔比:机耕路已硬化拓宽,曾经树木稀疏的山坡如今大树成荫,树下遍植金线莲、草珊瑚等经济作物,一派生机盎然。路旁,三棵高耸云天的杉树,诉说着这样一段往事。

1988年7月至1989年1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三次到周宁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重要理念。宁德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是“三库+碳库”重要理念的先行实践地,也是八闽大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福建的生动缩影。

“种树种出了感情,现在不砍树也能致富。”黄振芳儿子黄传融说,他们家一直把农林业生产作为主业,林下种植中草药100多亩,养殖蜜蜂200箱,流转土地89亩种植高山农作物等,年收入30余万元,带动50多名村民增收。

一片林,三代人,齐接力。而今,黄振芳孙女黄娟娟已成为周宁县新时代宣讲师,生动讲述黄振芳植树造林精神和“三库”理念;黄振芳孙子黄宇斌返乡创业,依托林场发展电商,把当地农林特色产品推向“云端”……

责任编辑:杨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