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培育乡风文明新风貌 走出特色振兴之路
2024-09-30   来源:闽南日报

近年来,漳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坚强领导,强化党建引领,以开展乡村振兴“十镇百村典型引领、百镇千村共富共美”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带动群众生活富裕,走好具有漳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有效推动了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在全省走前列、作表率。

漳州坚持“以特取胜、以优取胜”,深耕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下功夫做好“土特产”文章。云霄县陈岱镇礁美村大力发展鲍鱼苗养殖。

坚持以上率下 打好“组合拳”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求真务实,高位推进。漳州市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久久为功。建立市领导挂钩指导重点乡镇、县区领导挂钩指导重点村制度,加强指导帮扶,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出台《漳州市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建立乡村振兴促进工作领导责任制。

汇聚合力,强化支撑。漳州市积极发挥各级机关党员干部在思想、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乡村理思路、用政策、抓短板、解难题。坚持基层党建同乡村振兴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把组织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农村改革发展成果。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带动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和班子成员在基层建立党支部联系点;鼓励处级干部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选派“老支部”“老乡镇”担任乡村导师;持续选派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下沉一线抓乡村振兴;在市直机关开展“机关联动乡村,党建引领振兴”,以党建“组合拳”提升“三农”加速度。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党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干部。深化农村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开展评选,确定四星、五星级农村党组织,比学赶超,创先争优,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龙海区隆教乡:庭院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突出多维发力 推动乡村善治

乡村治,则百姓安。漳州市把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支撑,注重情理法结合,着力打造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开启乡村善治“金钥匙”。

建立健全机制,推动长效长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面乡村治理体系。推广“党建引领、整县推进、抱团发展、提高效益”发展模式,凝聚各方合力。出台《漳州市加强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实施意见》,明确乡村治理试点内容和创建标准,建立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开展“一县一重点、一镇一治理、村村有行动”专项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成效。

乡村治理主体是村民,如何提高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积极性?

“小积分”撬动治理“大提升”。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推广运用乡村“积分制”管理,将积分与志愿服务、村级事务、村民利益等相关联,推动乡村治理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引导村民从“台下看戏”变“上台唱戏”,变“村里事”成“家里事”。引“凤”归巢,引贤补位。汇聚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优秀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引导社会力量在移风易俗、文明村创建、奖教助学、尊老助残、教育卫生等方面积极作为;化身乡村治理“参谋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乡风文明“引路人”,社会力量在推进乡村善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治理向“智理”升级。为解决乡村服务“点多、面广、事杂”等痛点,漳州市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推动乡村“智理”。漳浦县东厝村打造集党建党务、环境整治、村民服务等为一体的“5G+数字乡村云平台”,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长泰区岩溪镇依托“云上岩溪”“村村享”等平台,搭起便民服务桥梁,让党员干部从坐等群众“找上门”转变为主动“走农门”。

截至目前,漳州市已有15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0个乡(镇)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253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漳州推动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诏安县梧桐小区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住宅小区和样板房。

统筹做优做美 促进宜居宜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根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用好一方水土。漳州市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力量,持续深耕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

推动“守底”与“升级”新突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以及“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等重要论述,落实“二十条措施”,着力在稳定粮食生产上下大力。同时,以提升“种业、种子、品种”为重要抓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保障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与升级农业“芯片”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来,全市累计推广优新品种172个,建立基地568个,辐射带动产值新增67.7亿元。

深耕“一方水土”,打好特色牌。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培育壮大水果、蔬菜、茶叶、水产、食用菌、畜禽、花卉、林竹、中草药等九大优势特色产业,下大力气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全市累计培育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16个、“三品一标”产品580个,12个产品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8家,其中省级以上243家、国家级13家,数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一。

山区、平原、沿海、岛屿,各有差异。乡村建设千头万绪,要从哪入手?答案在于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目前,漳州市完成1556个村庄基础调查,推进新一轮村庄分类。按照“多规合一”“阳光规划”的要求,合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并批复1231个。漳州市还探索“县镇联编”“多镇联编”“多村联编”等模式,推动实现乡村生态美、风貌美、环境美、风尚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

以宜居宜业为目标,全力抓提升、缩差距,不断推动乡村建设取得新实效,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按照“清沟扫地摆整齐、拆旧拓新整漂亮、穿衣戴帽扮靓丽”的标准,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全领域、分层次推进宜居乡村建设,让乡村“望得到山水、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在全市策划打造多条“串点连线成片”精品线路,以串点连线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以连线成片推进乡村宜居宜业。

提升建设品质,迈向乡村蝶变。去年,全省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和庭院经济发展工作培训会在漳州召开,漳州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年度考核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

从山区到滨海,从“林梢烟似带”到“村容水如环”,一幅水清岸绿村净景美民富的画卷在漳州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谢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