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长汀:河策灌区“山田”共治 绘制乡村振兴画卷
2025-01-08   来源:福建省水利建设中心

近日,来到长汀县河策灌区河田镇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放眼望去,绿油油的水稻整齐地立在田间,棵棵稻苗茁壮成长、生机勃勃。谁能想到,这里多年前曾是另一幅景象,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种植作物难以成活、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当地老百姓民谣曾道“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

河策灌区位于原中央苏区长汀县河田镇、策武镇,设计灌溉面积6.37万亩,这里曾经是福建省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被称为“红色荒漠”。从水土流失区到生态绿色“聚宝盆”,一场聚焦生态治理修复和灌区节水改造协同发力,实现节水与增效同频、绿色与发展共振的“双向奔赴”在这里发生。

图片4.png

河策灌区连片高标准农田水稻长势喜人

“河策灌区骨干渠于五十年代修建,受限当时的资金以及技术条件,工程渠段多为土渠,渠道抗渗能力低下,灌区内水工建筑物工程老化和损毁现象严重,渠道坍塌淤积,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制约了灌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长汀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丘荣水介绍说。“在过去,一面是大水漫灌、一面是渗水严重,渠道缺水也导致一些村民胡乱打井、随意取水,有的村民为了生计选择开山砍树、毁林造田,这种过度开垦现象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恶化和水土流失问题。”

如何破解灌区水土保持难题?龙岩市当地各级水利部门交出一份“山田”共治的答卷。

在田间,建水网、补短板。龙岩市水利局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602万元,历时三年时间,对河策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节水改造。

节水改造,要从源头延伸到田头。当地统筹推进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建设,一方面,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引水坝修复改造11座,实施引水渠防渗加固16条共18.05km和灌排渠改造6条5.47km,改善灌溉面积2.03万亩,打通农田灌溉“主动脉”;另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建设,新建、提升高标准农田3.74万亩,疏通田间地头用水“毛细血管”,形成完整的灌排工程体系,为粮食增收夯实基础。

图片5.png

河田镇万亩粮田基地“水稻画”

在山间,广植林、筑屏障。河策灌区为农业“解渴”的同时,也正在为生态“筑基”。封山育林、改良植被、水源涵养、水源保护……一幅绿满汀江的生态奇迹在这里徐徐铺展。截至目前,长汀县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面积323.4万亩,森林蓄积量提高到217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55%,灌区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山田”共治的有序推进,河策灌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屏障愈加牢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越走越宽。据了解,长汀县当地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89.74%提升至2023年的93.5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原来的0.50提升至0.63,粮食产量超4.1万吨,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万亩粮仓”。

河策灌区实现节水、社会和生态效益“多赢”的背后,是龙岩市各级水利部门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高质量推动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龙岩市水利局大力推动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编制上报全市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明确改造的目标和任务,择优构建灌区项目库,采用现代化标准和技术,提升灌区设施水平。据悉,全市共有回龙灌区、汀东灌区等25处中型灌区先后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共完成投资3.05亿元,改善42.5万亩灌溉面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10.7万公斤,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大幅跃升、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如今,一处处灌区在龙岩大地上丰产,“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还将在龙岩大地上续写。(福建省水利建设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