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双赢效应——我县探索“党建+”模式助力各地脱贫攻坚
2018-08-08   来源:仙游今报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发动各级党组织进行扶贫攻坚,形成了“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分类实施造血式、减负式、兜底式扶贫,主要采取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转移就业、探索财产性收益、实施造福搬迁、干部结对帮扶、扶贫小额信贷、落实低保兜底、完善医疗救助、实行发展教育、提高生态补偿等10项措施,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截至目前,全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16个贫困村顺利摘帽,2803户10960人完成造福搬迁。

◆组织作用带动

县委按照组织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机制共创方式,设立了6个中心村党委,建立了21个脱贫攻坚特色党支部、党小组,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领导核心,着力把产业、项目、党建等优势向贫困村延伸。

县里以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发展红木家具生产、工艺品小件加工、花卉培植及名贵苗木、茶叶、油茶、文旦柚、金线莲种植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贫困村有致富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

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扶贫产业基地103个,通过“党建+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共吸纳645户贫困户入股,带动1334户贫困户增收脱贫。较突出的是引导38个贫困村、40个空壳村筹集资金2000万元入股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力推进破壳消薄进程。

◆典型品牌促动

劳动力就业扶贫是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103个扶贫产业基地,提供了893个就业岗位。据统计,全县共提供1028个公益性岗位,统筹保洁员、城区停车位收费员和护林员等公共性岗位200余个,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

两年来,全县共开展4603人次贫困户“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数和收入明显增加。据介绍,县里每半年组织开展一场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目前已成功开展3场,共征集1825个岗位,实现527人成功就业。

从2015年至今,我县先后开展4批次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和驻村蹲点工作,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219名优秀干部进驻贫困村、薄弱村等,依托派出单位为驻点村谋思路、争项目、跑资金。第四批驻村任职干部累计为驻点村落实帮扶资金1.68亿元,实施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各类帮扶项目414个,村财收入平均增加1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618元,2300人顺利实现脱贫。

◆传导压力联动

县里构建帮扶机制,增强扶贫动力。重点帮助产业大户用好产业扶贫优惠政策,建立“1+X”帮带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产业大户帮带贫困群众脱贫,抱团发展,将贫困户的政策扶持资金、土地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

县里构建服务机制,确保脱贫效力。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立涉农技术指导、村民诉求代理等6个民生服务窗口,为贫困户提供“一站式”致富服务。并以村(社区)为单位,开展“你点题、我服务”活动,通过推行党员干部走访困难群众、低保对象,矛盾纠纷户、信访户,致富能手、种养大户,老党员、老干部进行广泛“征”题,让群众把需要办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事项提出来,由镇(乡)村“审”题和“答”题,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全县324个村(社区)共走访党员群众6000多户,群众“点题”2000多项,解决反映强烈的问题2300多个,群众反馈满意率达99.6%。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支持。今年,我县坚持“县乡村联动、政银企统筹、产教搬并举、点线面结合”,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紧抓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两个关键,扶持壮大一批扶贫产业基地,切实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脱贫质量,实现稳定脱贫。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