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一亮中国饭碗的底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述评
2019-08-15   作者:乔金亮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8月9日,农历七月初九,是袁隆平院士89岁生日,人们按照传统为他庆祝九十大寿。这些年来,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带领团队不断创造着世界水稻的高产纪录。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了解中国的人对“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然而,面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时抛出的“中国粮食危机论”,还是有必要亮一亮中国饭碗的底牌。

对于这张牌,袁隆平有句概括堪称经典,“保障粮食安全要靠良田良法良人”。确实如此,有了稳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有了“顶天”的农业科研和“立地”的农技推广,有了强大的爱农业、懂农村的种粮队伍,大国粮仓自然根基坚实。

良田”:“仓箱可期”的国土资源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关于中国的耕地,这几组数字必须画上重点符:18亿亩,是国家确定的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防止非法侵占;15.46亿亩,是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要对其实施特殊保护,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10.58亿亩,是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要实现上图入库、到村到户;8亿亩,是要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数量,耕地质量将得以提升一至两个等级。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中有70%左右的中低产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采取水利、农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集中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1988年,国务院设立“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统筹实施跨区域、整建制农业综合开发。近年来,国家发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求实现旱涝保收。截至2018年,全国已建成6.4亿亩高标准农田。

耕海牧渔,走向深蓝,海洋牧场建设把优质水产品送上更多人的餐桌。我国有广袤的山区、林地、草原、海洋,物种资源丰富,各地积极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推动食物来源的多品种、多样化。

在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鹏湖村,800亩连片的稻虾养殖基地,随处可见网栏,小龙虾游走其间。中锦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振中介绍,得益于稻虾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去年稻米每斤卖到18元。近年来,稻虾轮作、稻蟹轮作等稻田综合立体种养在不少地方受热捧。

既要保供给,也要保生态。人们的农事活动,越来越讲求遵循自然韵律,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绿色引领、农牧循环。

“良法”:“顶天立地”的农业科技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田里。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由改革开放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在马铃薯之都甘肃定西,马铃薯育种走在世界前列,原原种、原种、商品种形成一条链,身价涨了几倍。如今,我国已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万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近年来,全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基本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农机是科技的载体,也是轻松种粮的关键依靠。1949年,我国农用拖拉机总动力7.35万千瓦,联合收割机仅13台;到201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左右,拖拉机总数达到2240万台。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9%,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

江西省崇义县农技部门推广了红黄壤丘陵区水稻再生两熟高产技术,种粮农民掌握了该技术后,增产效果显著。采用再生稻技术,当地农户第一茬亩产约1200斤,第二茬亩产约700斤。好的技术还要有好的推广,近年来农业部门组织开展农科教大协作、大攻关,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

设施农业、无土栽培是新型农业科技快速应用的代表。我国的设施农业在蔬菜、瓜果等园艺产品上取得突破,各类大棚、中小棚、温室等农业设施增长较快。目前,全国农业设施数量3000多万个,占地近4000万亩。蔬菜大棚之乡山东寿光已经开发出第7代大棚,智能温室使得卷帘、灌溉十分方便。

“良人”:愿种会种的职业农民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曾经有人对农业后继无人表示担忧。毕竟,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土地如何肥沃,农业始终要有人的参与。在引导推进土地有序流转的同时,国家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教育培训、园区建设、涉农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一批想务农、有经验的“老农”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骨干;一批高学历、有情怀的“知农”在职业培育中加速成长,成为农业后继者,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生产更多高品质粮食,我国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中央财政连续3年投入奖励资金19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50多亿元参与实施,推动一批兴粮惠农项目落地。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融合好的龙头企业,他们辐射带动众多新型职业农民,一起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2018年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实现总产值3.1万亿元,粮食产业经济稳中向好。

种粮能手的理念对中国饭碗的质量至关重要。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已经融入到第一产业经营者的血液中。如今,农业更绿色,节水节药节肥,让疲惫的土地喘口气,让透支的资源养养神;农业更优质,从保产量到提质量,从高产稳产向优质高效迈进。

时和年丰的中国,将持续向世界讲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责任编辑:张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