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国企牵引 乡村振兴
2020-06-11   作者:林剑波 伊晓燕   来源:福建日报

使用手机APP,打开“壶兰乡村”服务平台,点击“名优产品”选项,即可在线购买各种农副产品。这些产品大都来自莆田欠发达地区,品类多样,包装新颖。

“既助力脱贫攻坚,也使国企进一步做大做强。”近日,在莆田市振兴乡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成威如是说。

整合资源,组建新国企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莆田市委常委会议定,在南日海洋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莆田市振兴乡村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全省首家以乡村振兴为主旨的地方国企。

南日海洋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在南日岛从事渔港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架构重置,资源整合,县区联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产业、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农民增收。”倪成威说。

莆田市振兴乡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整合了全市涉农资源,下设12家一级全资公司,并以1县4区为单位,组建了5个振兴乡村子公司,总公司占51%股权,子公司占49%股权。2018年至今,已累计归集“破壳消薄”资金2.6亿多元,涉及294个乡村。

“这些资金有各级政府下拨的,也有村里自有的,全部投入到公司现有的项目和产业中。”倪成威介绍说。

2018年底,294个“空壳薄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2019年底,助推近千个村(社区)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

源头介入,塑造新品牌

凤山村位于仙游县西苑乡,过去经济薄弱,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过去,这里楼房破旧、道路不通、脏乱无序,如今,新村楼房拔地而起,水泥村道四通八达,村容村貌整洁干净。

“特色农业方兴未艾,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陈青山是凤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据他介绍,相较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仙水凤山”品牌系列农产品的附加值高了20%左右,种植户每亩可增收3000多元。

凤山村虽然先天薄弱,但地处北部山区,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该村发动农户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但缺乏品牌,后续发展遇到了瓶颈。

为此,莆田市振兴乡村集团有限公司从源头介入,组织专业运营团队,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元素,设计手绘产品包装形象,注册了“仙水凤山”系列农产品商标,在村里建立农产品基地,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然后在平台上售卖。

作为莆田市振兴乡村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之一,福建省莆洋食品有限公司与凤山村等乡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高于市场的平均价格,对其出产的农产品进行收购,供应给当地单位或企业食堂。

项目带动,打开新局面

“目前,已有1127口环保型塑胶渔排投入使用,2台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建设完成。”莆田市南日海洋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捷说,与当地100多家养殖户和企业达成合作,共同发展生态养殖、休闲渔业、海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

秀屿区南日镇是个海岛乡镇,岛民以渔业捕捞和养殖为生。在东岱湾海域,有个渔业养殖区,周边村民长期在此养殖鲍鱼。近年来,整个鲍鱼市场低迷,加上传统养殖技术和模式已经落伍,产品竞争力下降,销售渠道不畅,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收入,许多年轻人选择出外谋生。

作为传统养殖区,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当地村民密集养殖,大量投放饵料,水质不断恶化,导致鲍鱼存活率下降。渔排多采用木头、泡沫和浮球,容易产生白色海漂垃圾,污染海域环境。

林捷介绍说,依托东岱湾海域,公司打造了一个乡村振兴项目,即南日岛东部现代海洋渔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从生态养殖入手,该项目对养殖区进行统一规划,科学评估养殖容量,采用鲍藻混养技术,多层级立体养殖,引导渔民环保养殖。

据估算,随着养殖新模式的推广,鲍鱼的存活率将提高20%左右。眼下,正在试行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既可以保证渔民的稳定收入,又可以从今后的休闲旅游中分得一份收益。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