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了,灯亮了,村集体家底厚了,村民致富的路子宽了,村两委的凝聚力强了……对村庄之变,我深有感触。
2017年12月15日入村时,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全村没有一盏路灯,想洗个热水澡都没水,农户家自来水断供是家常便饭,村庄产业单一,村集体经济孱弱,村两委干事创业热情缺乏、能力不足……
驻村第二天,我便拉着村党支部书记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找准了穷根,明确了致贫因子,我制定了驻村三年帮扶规范。
提高队伍战斗力。广纳人才,吸纳“90后”能人为村两委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建章立制,引入集中办公、轮流值班制度,对村民诉求有求必应。
补齐民生短板。启动全村安全饮用水提升改造过程,接城关自来水进村,解决15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全村亮化工程,拓宽村道,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推动造血式扶贫。巧用冬闲田,引进北方马铃薯,拓宽贫困户致富路;挖掘红色资源,修缮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建成村级博物馆,引进“战狼”户外拓展基地项目,打造红色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如今,枧头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发展渐入佳境。我又有了更多“小目标”——沿着“红色文化+田园风光”发展路径,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在我的争取下,一系列新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但这个过程中,我和枧头村遭遇了不少政策与程序烦恼。
按照计划,枧头村今年将投资50万元,引进时下流行的集装箱民宿项目,作为“战狼”户外拓展基地的补充。项目审批过程却遭遇体制障碍。由于项目用地属于农林用地,要发展民宿,必须经历复杂的土地性质变更程序,涉及发改、林业、国土等相关部门。眼下,由于部门之间衔接不够顺畅,该项目推进陷入难产困境。完善一二三产用地政策,迫在眉睫。
事实上,枧头村已不是第一次遇到用地审批难题。
我认为,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譬如基于特色水果种植,发展加工与休闲观光业,基于田园风光发展民宿产业等。产业融合有利于提高产业附加值,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富农增收的必由之路。但多产融合,则意味着在同一地块上,可能涉及种养、工业加工、娱乐、旅游等不同的用地性质。在当前严格的用地管控政策下,不少农村产业融合项目虽然得到提倡,但在经营上心里不是很踏实。
政策执行瓶颈,不止于土地供应层面。
以方兴未艾的民宿产业为例,目前,大部分地方并未出台统一的民宿管理规范,因此只能简单套用一般旅游和酒店的管理标准。相比标准化酒店产品,依托乡村民居而生的民宿具有规模小、个性化、地域性强等特性,采取与酒店完全相同的准入制度显然不合时宜。
因此,我建议,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完善农业农村相关配套政策。直面农业农村全新发展态势,适应层出不穷的新生业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不断完善政策、优化程序,增强政策的柔性空间和弹性空间,在法律框架内灵活施策,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及时疏通政策执行梗阻,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成全美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新动能。
(作者系第五批福建省纪委监委派驻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枧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曹锐 张辉 陈晓星 黄平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