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田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三明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精准施策、真抓实干,推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目前,全县2783户854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个贫困村、38个空壳村和2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一、拧紧一股绳,稳固帮扶合力。一是精准选派聚合力。着眼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需要,选派18名县直机关干部到乡(镇)挂职担任扶贫副乡(镇)长,专职从事扶贫工作,激励干部在扶贫一线担当作为;遴选、招聘派遣扶贫助理20名充实到县、乡扶贫办,坚固基层力量;聘用有意愿返乡任职的乡贤担任贫困村书记或第一书记,如吴山镇阳春村警监书记、前坪乡上地村大校书记等。二是社会帮扶添动力。开展“百企帮百村”“巾帼扶贫”“慈善募捐”等活动,引导厦门大田商会等驻外商会,广联木业、红狮水泥、创辉农业等本土企业与2个市级贫困乡、68个贫困空壳村“联姻”,从助学、助业、助医、助房、助灾、助困等6个方面参与扶贫,营造社会扶贫浓厚氛围。三是挂钩帮扶增活力。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扶贫基础,推进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用水安全保障,建立贫困户认可、职能部门确认,反映真实过程的脱贫攻坚纪实册,力求扶贫工作务实、脱贫攻坚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二、打好组合拳,拓宽增收渠道。探索推行“一家四业”产业扶贫模式,在“房前”“屋后”“院内”创造更丰富的产业增收渠道,让每个贫困户实现安居乐业。一是造福工程建好一个幸福家。针对我县山高坡陡、贫困户单户人口少、安置用地难等问题,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的形式,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养老、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2016年来共实施造福工程易地搬迁2860人。华兴镇仙峰村采取统规统建的形式,设计了25㎡、50㎡、100㎡三种可供选择户型,建成“福平楼”,有效解决部分贫困户因人口少用地选址、配套设施难问题。二是抱团帮带连好“房前”劳务业。发挥茶天下旅游开发等企业带动作用,对有一定劳动能力又无法长期外出务工等贫困户,引导通过入股、投工等方式,实现33%的贫困户增收致富。比如,在“大仙峰·茶美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扶贫客栈”,以入股分红形式实现贫困户年增收6000元、贫困村年增收2万元。三是挖掘特色扶好“屋后”种养业。依托辖区内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建“扶贫大棚”,引导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的贫困户发展原生境金线莲、林蜂养殖、肉兔养殖、奇珍异果等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实现45%的贫困户增收脱贫。比如,裕田生态农业组建“扶贫大棚”,在流转5户贫困户5.08亩土地的同时,返聘贫困户为工人,采取投工入股、收益“四六分成”的形式,让贫困户成为“一手收租金、一手领股金”的“双薪”农民。四是提升技能带好“院内”手工业。对因病因残但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引导龙头企业组建“扶贫班组”,通过送技术、送设备、送原材料和成品包销的方式,实现20%的贫困户足不出户有收入来源。比如,吴山镇发挥镇内茶业大户、合作社、茶企等的帮带作用,分类引导贫困户参与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或到茶厂务工,实现增收脱贫。五是借光扶贫安好“屋顶”光伏业。对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深度贫困户, 在各乡(镇)成立扶贫公司,率先在全省实施光伏产业扶贫,通过“房光互补”“农光互补”“地光互补”等方式,鼓励发展光伏产业。全县共建设光伏16.449兆瓦,实现75%的贫困户年增收7500元(实际纯收入3000元)、91%的贫困村年增收4.5万元(实际纯收入1.8万元)、每个贫困乡年增收30万元(实际纯收入13.2万元)。
三、谋划一盘棋,衔接乡村振兴。一是壮大集体经济。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切实增强产业扶贫的广泛性、带动性和持久性,筹集县级村财发展基金1700万元,按照“县乡统一运营,村集体收益”模式,注入乡(镇)股份经济联合社,将资金投给国有公司按年利率10%计算股利分红,确保每个贫困村平均新增收5万元以上。二是改善乡村环境。实施大田县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提升工程,结合当代农民需求和乡村居住功能,把握梯次空间结构,保护原生态,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从我县特有的农村山水、田园风光、生态韵味和红色资源、茶叶文化、民俗文化入手,科学谋划“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特色布局,涌现出桃源镇东坂村“畲族东坂”、武陵乡大石村“五彩大石”、吴山镇阳春村“数字阳春”等典型,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三是推动“旅游+”模式。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将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休闲农业等,开发屏山内洋高山茶生态休闲游、桃源蓝玉田园风光游、东坂特色村寨游、济阳古村民俗游等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地方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