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走进宁化县陈塘村,数十亩的荷田里,荷叶翠绿,荷花粉嫩,微风拂面,荷香扑鼻。
参观完村里的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和牛角湾烈士纪念碑,不少游客来到观赏栈道赏荷拍照。
“我们村上一回像现在这么‘热闹’,还是80多年前。”眼前红火的红色旅游,让站在牛角湾烈士纪念碑前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超群百感交集。
80多年前的“热闹”,是悲壮的。当时还是长征出发前,面对敌人对中央苏区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围剿”,中革军委在中央苏区宁化境内设立后方医院。红军第四医院便设在陈塘村,主要收治在东南战线、东方军入闽征战和第五次反“围剿”等战斗中负伤的红军战士。
大量的伤病员在这里得到救治重赴战场,也有不少人从此在这里长眠。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村里较完整地保留着的红军医院、红军康复操演场等旧址和红军标语、漫画,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发生过的感人故事。
“这些都是宝贵财富!”宁化县领导表示,作为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也是最远的出发地,革命战争年代,宁化人民为支前、扩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有数千宁化儿女牺牲在长征路上。如今,宁化县有责任有义务,把红色资源保护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更需要在保护、开发中带动老区苏区人民脱贫奔小康。
沉寂多年的陈塘村迎来变化的曙光,村两委决定抓住机遇,逐步实施“美丽乡村+红色旅游+客家旅游”的发展规划,用实际行动来铭记这段历史,同时牢牢端起红色旅游带来的“金饭碗”。
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后山牛角湾建设革命烈士纪念碑,4株苍松傲然挺立,默默守护长眠于此的无名英烈;红军第四医院旧址前,建起了长750米、宽1.5米的红色文化五角星荷花观赏栈道;村中的房屋,也绘制上了红色文化墙体彩绘。
如今,陈塘村逐渐形成了集红军医院旧址群观光连接线步道、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康复操演场、全国红色医疗卫生培训教育基地于一体的乡村景区,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化段)建设,纳入宁化全县的“一地(以凤凰山为中心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一院(以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为中心的红军医院遗址群)一旧居(毛泽东、朱德在宁化的旧居)一线路”红色精品旅游线路。
80多年后的“热闹”,则是喜人的。每到节假日或周末,村口的车辆就排起了长龙,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在这里重温红色记忆,感受乡村新貌。2017年,陈塘村整村实现脱贫摘帽,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当年这里接收从江西于都过来的伤员,如今,来自于都的客商吴长能看中了陈塘村的绿色农产品。今年3月,他决定在陈塘村投资成立集白莲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三明市天雕绿品有限公司,带动村民种植白莲200余亩。
老吴告诉,采摘时节,公司每天收购莲子2000公斤左右,为村民提供40多个剥莲子、剔莲芯等岗位。6月份以来,公司已发放村民工资5万元。
“既能顾到家,还能挣到钱。”如今已经脱贫的村民王火秀很满足。自从家门口建立起白莲加工厂后,王火秀只要有空就到厂里剔莲心,一天能有数十元的收入。
58岁的王火秀家里有6口人,大儿子夫妇俩均残疾,小儿子在念中学。丈夫在外务工,她除操持家务外,还需照顾两周岁的孙子。
与此同时,陈塘村发挥绿兴家庭农场、大丰收经济专业合作社的龙头引领,成立农业经济合作社,整合糯稻种植、中草药种植等资源,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拓宽增收渠道。
今年74岁的张春才,20多岁时就嫁到陈塘村,对村里近年的变化,她感受最深:“现在的陈塘,变美变富了,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红色的村庄,红火的日子。在这片红土地上,宁化干群交出了一份份幸福答卷——3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退出,在册4614户13044个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今年4月,省委办、省政府办发布公告,明确宁化等6个县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同意宁化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