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扬帆逐梦小康路
2021-03-05   作者:卢国华   来源:闽北日报

万物复苏的春日,中国强音再次唱响世界——经过持续奋斗,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涓涓细流汇江河,闽北为这壮举的完成、奇迹的缔造贡献了力量——2020年4月底,省委办、省政府办发布公告,政和县达到脱贫退出条件,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至此,南平市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60158人全部脱贫,346个贫困村全面退出,提前实现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南平市2个单位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3人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坚持精准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全市上下万众一心、苦干实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攻坚克难,尽锐出战,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下“绣花功”,施“精准策”,发挥“绿”的优势,做出“创”的特色,乡村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走出一条具有南平特色的高质量精准脱贫之路。

时下,广袤的闽北大地上,一条条平坦道路直通农家,一座座新修房屋整齐排列,一片片特色林果孕育生机,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

聚焦精准,

扶贫政策“落地生根”

“我们以后可以住上崭新的楼房,再也不用担心发生洪灾。”这是延平区南山镇桐坑村党支部书记童忠喜在七八年前给村民的承诺。

如今,这个承诺兑现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地处闽北大山深处的桐坑村有着630多年的历史,民房依山而筑,饱经地质灾害之患,特别是在经受2010年特大洪灾后,一到汛期,全村人都提心吊胆。“搬家”几乎是桐坑村全村人的迫切愿望。

易地搬迁造福工程、土地增减挂钩、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让村民深受鼓舞。2014年,桐坑新村完成整体规划;2016年初,桐坑村启动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但是,搬家建新房,钱从哪儿来?

桐坑村采取“上级政策叠加+村民自筹补足”的办法解决了新房建设资金问题。新村住宅统一设计为层高两层半的房屋,每户占地8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扣除国家、省、市各级易地搬迁造福工程搬迁补助、地质灾害危险点补助等资金补贴后,平均每户只需出资8万元。

同时,村里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规划了4栋经济式套房,分75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两种户型。村里的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按政策享受易地搬迁,入住新房。

桐坑的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10月,新村主干道水泥硬化工程完工;2019年6月,新村绿化、路灯亮化工程全面完工;2020年9月,新村巷道建设完成……截至目前,全村219户村民,除35户在外购房外,其余农户全部搬进了新家。

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安置住房完成投资4.7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3644套,入住率100%,10261名搬迁群众全部挪出穷窝窝。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在顺昌,谈起由政府兜底的“健康综合保险”,埔上镇土丰村村民郭祖全感受颇深。

“2016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家脱了贫。就在我们马上要过上好日子时,我得了一场大病,差点又返贫了。”57岁的郭祖全回忆说。

那时,郭祖全一家三口,妻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每日需服药治疗,女儿在上大学。作为顶梁柱的他,腰有旧伤,只能靠打临时工维持一家生计。2016年9月,他两次住院共花了2.645万元,报销后,自己还要借1.5万余元。

正当郭祖全将因病返贫时,村干部送来好消息:县里给你投了保,你那一万多元医疗费不用借了。在县、镇、村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郭祖全很快办好了手续。如今,郭祖全女儿毕业,在银行工作,家里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健康综合保险”是顺昌县健康扶贫的一项创新。

为减轻贫困户看病负担,防止其因病致贫、返贫,顺昌县从2016年开始累计投入959万元,为全县贫困户统一办理医疗健康综合保险,累计理赔912.11万元,报销率达95.1%以上。同时,为487户贫困户办理产业综合类减灾防贫险,累计理赔22户16.74万元。

南平市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精准医疗扶贫慈善救助等医疗保障政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全覆盖,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负担。大病集中救治病种由原来的13种扩大到34种,定点救治医院由原来的16所增加到23所。

如果说,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健康扶贫为脱贫攻坚筑起一道“健康防线”,那么,教育扶贫则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是摆脱愚昧与贫穷、走向富裕之路的关键。

“要是没有学习护理,可能我现在还在服装厂打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委培班”首批毕业生,顺昌县高阳乡的黄炎珍去年顺利通过考试,进入福建卫职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继续求学。她说,和三年前对生活迷茫的状态不同,如今自己有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在闽北山区,像黄炎珍一样的贫困学子不在少数。

2017年初,南平市扶贫开发协会在教育扶贫相关调研中发现,由于家庭条件先天不足,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龄前后基本处于家庭失教失管、放任自流状态,导致学业成绩差,勉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很难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即便有学可上,家里也没有能力支持他们继续上学。

对此,市扶贫开发协会专门制定精准技术教育扶贫方案,于2017年7月正式联合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瑞泉护理服务有限公司,为我市贫困家庭年龄在16至25周岁的子女开设“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委培班”。

三年时间,贫困生的学习、住宿和生活费用由共建单位三方合力筹措,通过协会资金扶持、校方培养、企业兜底就业保障,实现“招生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目标。

2020年6月,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委培班”79名学生顺利毕业,其中51名学生继续升入大专院校学习,其余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市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王金清说:“通过联合创办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班,这些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能有机会继续接受技术专业教育,享受在学期间的各项扶贫助学优惠政策,学成后还有稳定的就业渠道,实现‘扶助一人,脱贫一家’。”

不仅如此,我市还通过制度保障、动态监测、摸排劝返、爱心帮扶等多项举措,动态推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建立健全党组织联系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生(大学生)制度,由1024个基层党组织联系帮扶1185名贫困户子女直至其大学毕业就业,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易地搬迁扶贫、低保政策兜底扶贫、医疗救助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对口扶贫、捐赠扶贫……一项项政策落地落实,为脱贫攻坚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

产业突破,

脱贫攻坚“大厦有支”

“这些花都是去年刚种下的,我们正在打造松溪最具特色的综合性体验型景区——‘花香祖墩、花果山源’,今后将建成世外桃源。”站在松溪县祖墩乡山源村村口,景区项目负责人谢荣亮热情地介绍说。

今年48岁的谢荣亮曾经是一个贫困户,一家五口,妻子没有劳动能力,子女仍在上学,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一人身上。2017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人穷志不能短。”谢荣亮说,2018年以来,在村干部的帮扶下,他贷款养殖家禽。依靠精准扶贫政策和自己的双手,他脱贫又兴业,几年间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9年,谢荣亮的侄子谢华春在浙江衢州工作多年,积累了一些财富、经验以及人脉资源,想回家乡发展旅游业。谢荣亮对侄子说:“回来吧!为建设家乡出点力。”

在谢荣亮的鼓励下,当年10月,谢华春注册了松溪县亮亮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谢荣亮担任公司法人。公司计划流转土地和山林1300余亩,目前已流转土地800余亩,用于开发向日葵和有机水稻、蔬菜采摘园、水果采摘园、乡村民宿及农家乐、户外拓展、研学基地等项目。

如今,谢荣亮不仅自己脱了贫,而且成为当地的产业发展示范户,带领大家走上了农旅结合发展的快车道。

在一山之隔的政和县,同样的事情也在发生。

“茶园有收入,桔子园有收入,种西瓜、芋子和玉米的收入也不错,‘贫困户’的帽子早就甩掉了!”家住政和县星溪乡念山村的脱贫户方佳非说。

2015年,方佳非下楼梯时摔了一跤,造成右侧后背至腋下一道数十厘米长的伤口,没办法外出打工,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

方佳非说:“刚受伤的头两年,完全没法干活,全家的收入只靠六七亩茶园和稻田,穷得连地里的化肥都用不起。我每天都在想,这样的穷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转机发生在2017年。

这一年,念山村被列入造福工程项目。方佳非和村子里的其他16户贫困户,从大山深处搬到了距离县城不远的同心小区,搬进了两室一厅干净明亮的房子。

“搬进新家还不算完,好政策源源不断。”方佳非笑着说,他不但拿到了5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贷款,新承包了10亩桔子园,乡镇科技特派员还教会他修剪茶树、科学管理和施肥,每亩茶多收1000元。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方佳非又和其他5户贫困户一起承包了80多亩地,发展种植业。

谢荣亮和方佳非的经历,正是我市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具体体现。

产业扶贫是最有成效的脱贫方式,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南平,千山尽翠,良田万顷。作为农业、林业大市,农林业产业种类多而全,形成了武夷山茶业、光泽鸡业、延平乳业、顺昌菇业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但市场上叫得响的好产品却不多,特别是达绿色食品级的农产品。

从2017开始,南平通过打响“武夷山水”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公用品牌、统一宣传营销,让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

同时,南平探索推广“品牌(公司)+集体+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在“武夷山水”入围企业与贫困村(户)之间建立溢价增值分享机制,将顺昌神农菇业、浦城旭禾米业等34家具有带动贫困户增收能力的品牌企业纳入消费扶贫目录,推动产品变商品、增产变增收。

在品牌企业——圣农集团的帮扶下,光泽县鸾凤乡采取“公司+村办企业+农户”模式,将产业有机嵌入乡村,全乡3个省级贫困村全部摘帽,326户790个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更是尝到了“强化武夷品牌,强势营销赋能”的甜头。

山桥全村620户2770人,其中贫困户40户81人。近年来,山桥村以“武夷山水”品牌理念,引进晓禾农业、旭禾米业几个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示范基地3600亩,依托“一品一码”系统和“武夷山水”品控平台,实现生产管理销售全程可追溯和产量质量销量“三提升”。

这几年,山桥村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高分“成绩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135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9800元;特别是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46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4500元,在2018年贫困户就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6年的9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45万元。

在“大圣祖地”顺昌,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帮扶模式,对全县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分类帮扶,发动全县103家企业(合作社)与1045户有产业经营意向的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促进贫困户长效增收、稳定脱贫。

“这个扶贫车间圆了我们的‘就业梦’,在家门口挣工资补贴家用,一举两得。再加上政策补助和公益性岗位的收入,日子过得挺好的。”曹传钊是顺昌县郑坊镇峰岭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有严重的痛风,经常住院吃药,十几年只能在家养点鸡鸭,谈起扶贫车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红色血脉、古色文脉、绿色经脉是邵武市金坑乡的三大亮点。为此,金坑乡制定了生态立乡、绿色兴乡、旅游富乡的发展路子,以中央苏区旧址和传统古村落为核心,高标准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和金坑乡总体规划,用两年时间合力打造出金坑红色旅游4A景区。

随着红色旅游兴起,农家乐、土特产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新渠道。为丰富旅游业态,金坑乡金坑村还成立了民宿专业合作社,整合村民闲置且环境较好的房间统一经营,租给游客。2020年,村财收入超过31万元。

……

产业兴、百姓富,产业绿了青山,鼓了百姓的腰包。

“十三五”期间,南平重点实施“五个一百”示范带动工程。全市依托100个产业扶贫示范村、106家扶贫龙头企业、105家扶贫产业合作社、151名创业致富带头人、100家农产品品牌企业,辐射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生产11106户,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6.78%,实现贫困村村均增收3.85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2020年,南平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3579元,较2015年底的2953元增长了362.7%,显著高于同时期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

创新驱动,

扶贫开发“动力澎湃”

“高老师,竹荪种植要注意哪些方面?”

“高老师,今年还有培训吗?”

……

科特派高允旺手机的“科特派生态竹荪产销群”响个不停。

高允旺是顺昌县大历镇三农服务中心的科技特派员,38年来,始终扎根山区,专注于竹荪栽培技术的创新推广及产业化发展,诠释着一名科技特派员的专业“匠心”和为民“真心”。

近三年来,高允旺研发的新技术累计推广应用面积8万多亩,消化下脚料竹屑40多万吨,带动1.1万户农民增收,帮助贫困农户33户121人稳定脱贫。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高允旺有着一份朴实而又执着的追求:“我们要把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让绿水青山变成脱贫靠山,让农民不离乡、不砍树就能富起来。”

时间回溯到20多年前。为破解“三农”难题,1999年2月,南平市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下派进驻215个村,给农民提供最直接的科技服务,开了全国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先河。20多年来,南平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总结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工作思路,持续提升拓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科特派”已成为我市科技扶贫的“主力军”,并从南平的基层实践上升为全国推广的创新经验,结下累累硕果。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南平市整合省、市、县三级农技、畜牧、林业等科技特派员队伍,实现346个贫困村派驻全覆盖,90%以上的村设立了科特派服务点,并大力推行“四个一”工作机制(找好一条路子、抓好一个班子、建好一个机制、打好一个基础),着力加强科特派与下派村书记、挂钩扶贫单位和结对帮扶干部的有效衔接联动,为贫困户提供点对点的精准科技服务。

人才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在闽北广大农村,除了科技特派员外,还活跃着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就是基层党群工作者。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优秀年轻干部基层成长计划,南平从2018年创新开展基层党群工作者选拔。基层党群工作者岗位是南平市的特设岗位,也是南平市人才政策的一大亮点。

近几年到岗的两批基层党群工作者,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他们被选派到346个贫困村和115个软弱涣散村,有354人担任村书记助理、1214人担任村主任助理。其中,村“两委”班子成员54名,村主干6名。

当青春遇见乡村,基层党群工作者用担当与奉献为脱贫攻坚增添力量,用激情与奋斗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阐释“一个不落下”的使命责任。

“初心茶业坚守的就是服务基层的初心,就是为百姓服务的初心。”政和县石屯镇石门村的基层党群工作者张福才,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与政和县域内其他村7名党群工作者,共同成立了初心茶业有限公司。他们平时不仅销售茶叶,还积极传播白茶文化。除此之外,每年寒暑假,还义务为村里的孩子补习功课,让孩子们学习朱子文化、茶文化礼仪等,涵养提升孩子德育、美育。

出生于宁德寿宁,成长于福州的刘叶锋,毕业于福建江夏学院,是我市首批选派到基层的党群工作者之一。“说实话,一开始会有担忧,但现在我超满意拥有这次服务基层的机会。”刘叶锋感触良多,“在武夷山五夫镇工作的这两年,我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未来规划,也找到了为之努力和奋斗的事业平台。”

刘叶锋不仅自己选择离开城市扎根基层,还劝说两位学弟到五夫镇创业。“我们是学产品设计的,而五夫镇近年来稳步推进茶旅、文旅发展,在这里,的确大有可为。”他说,如今来五夫镇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各种业态欣欣向荣。

……

经过近三年的基层实践锻炼,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抱负的基层干部队伍正茁壮成长。

优秀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集结,优质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优良作风在脱贫攻坚一线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

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市始终盯住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努力拿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山水是最靓的名片,生态是最大的资源。

2017年底,南平提出“生态银行”理念;2018年,“生态银行”建设从理论设想推向落地实操,各项具体工作全面启动,逐渐走出1+1>2的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家里没劳力,赚不到钱。”家住武夷山五夫镇兴贤村的村民何启君,因丈夫长期重病在身,2016年,家庭陷入贫困。

“生态银行”给何启君一家带来了希望。

2017年,五夫镇作为试点镇开始“生态银行”试点,收储何启君家6亩多无人耕种的土地,每亩土地每年按300公斤谷子计算,一年有3000多元收入。再加上村里公益岗位的收入,何启君脱贫摘帽了。

此外,五夫镇“生态银行”还将辖区内潭溪北岸兴贤村150亩传统农田和7栋废旧烤烟房进行资源整合,变废旧烤烟房为“社仓民宿”,变传统农田为“百亩荷塘”。

经过市场运作,五夫镇“生态银行”推出的“社仓民宿”和“百亩荷塘”等多个生态文旅项目,赢得客商的青睐,兴贤村的众多闲散土地资源和古村落被成功盘活,文旅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实现了农户增收、村集体壮大、企业得利的三赢效果。2017年,兴贤村顺利脱贫。

和兴贤村一样,顺昌县郑坊镇兴源村也曾被列入贫困村名单。兴源村相对偏僻,山林资源较丰富,但均山到户后,不仅山林效益不理想,而且还纠纷不断。

“我们每户每人都有分到山,但是经过很多年后,山林的界限模糊不清,村民自己都弄不清楚,经常产生纠纷,就天天去麻烦林业站的人来调解。”兴源村党支部书记叶小华如是说。

2018年,顺昌县推出“森林生态银行”,顺昌县国有林场与兴源村签订了林地经营权流转合作意向书,根据山场林相等级,以1200元至1800元每亩不等的价格由林场出资赎买。

叶小华说:“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的‘财产’不会流失,各种纠纷矛盾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

为帮助贫困户获得资源性收入,顺昌县还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创新推行林权托管扶贫和“一元碳汇”扶贫的“生态共享”模式,让村民守住“栋梁材”,争做“卖碳翁”。

如建西镇把3个贫困村70个贫困户的林地,通过碳汇小程序,面向社会出售碳汇产品,销售碳汇1655吨,为贫困户、贫困村增收16.55万元。当地的贫困户高兴地说:“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但现在空气可以变成人民币。”

党建引领,

“大扶贫”奏雄壮乐章

在政和县,说起星溪乡东山村的变化,大家无不赞叹。

东山村是一个人口不足1000人的村子,2018年以前人口大量外流,村庄面临“空心化”困境。

2018年5月10日,南平市委办行政科科长陈源钦下派到东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早就做好心理准备的他来到了东山村,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虽然紧靠353国道,但是村里产业少、人口少、民生短板多。

东山村要发展,党建引领是关键。

陈源钦结合村两委换届,花心思从本地能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大学生中,挑选年富力强、文化水平较高、带富致富能力强的人选进入班子。新一届的班子有8名成员,其中35周岁以下的2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名。

为了提高村级组织的党建水平,陈源钦采用内联外拓的方式,探索“联学联建、共商共兴”的党建工作新机制,与周边的东峰村、念山村和宝岱村等3个村党支部建立“党建联盟”,各支部党员学习共同进行、教育共同组织、活动共同开展,取长补短。

同时,南平市委办公室第四党支部与村子结对共建,常态长效进村入户抓帮扶,帮助理思路、优环境、抓项目,通过高标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引入龙头企业,串联起多个景区,带动高端民宿、特色农家乐、婚纱摄影等产业发展。

“在外的乡贤看到村庄美了,游客多了,也纷纷回家创业。茶旅结合的飞鹄茶企落户了,栈桥人家、鹊桥人家、东山石舍相继开业,婚纱摄影基地、水果采摘园成为游客喜欢光顾的好去处。”陈源钦说,产业兴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门路也就多了,有的创办农家乐、有的在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务工、有的流转土地种上了茶叶、有的直接销售农产品给游客。

2019年,东山村实现村集体收入18万元,较上年翻番,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1%以上,带动15户贫困户就业,年均增收1万元,实现了“东山之变”。

从“空壳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先后荣获“福建省旅游特色村”“四星级旅游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称号,东山村的变化是我市党建引领促脱贫的生动实践。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南平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把抓党建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干群同心合力作用,打造脱贫攻坚“排头兵”、锤炼脱贫攻坚“急先锋”、奏响脱贫攻坚“协作曲”。

尤其是2019年以来,南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高质量推进基层党建的要求,创新推行机关联乡村促振兴、机关联社区促治理、机关联企业促发展、机关联商会促回归“四联四促”机制,从市县乡机关单位筛选出1695个有较强战斗力、执行力、创造力的党组织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实现全市1635个行政村(含346个贫困村)全覆盖;持续开展下派村支部书记工作,做到贫困村下派第一书记全覆盖;组织发动114家企业(商会)与126个村开展结对帮扶……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大扶贫体系,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一幢幢新房矗立青山绿水间,宽阔的道路以“花化+亮化”的新姿穿村而过,超市、食品店、餐馆生意红火……2021年春节期间,光泽县鸾凤乡中坊村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6年前的中坊村是光泽县最贫困的乡村。2015年11月,傅光明带领圣农集团带头结对帮扶光泽县中坊村,相继投资40亿元建设圣农产业集群,无偿投入5000万元,通过“输血为基、造血为本”的一揽子措施,2018年初,中坊村率先脱贫。2019年,村财收入达50万元;2020年,村财收入达60万元。

“助力脱贫,是企业家应有的责任担当,我是党多年培养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应该带头为国家分忧,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积极支持脱贫攻坚事业。”傅光明如是说。

作为一位闽北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傅光明始终积极履行一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在帮扶光泽县脱贫的同时自我加压,还帮扶带动浦城县、政和县和江西省资溪县、甘肃省镇原县同步小康。

2020年10月17日,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傅光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荣誉称号。

以圣农集团为示范,南平市深化“民企带村”机制,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在以往就业帮扶、慈善救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优势,将产业有机嵌入乡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村财增收、村民增收,形成了“公司+村办企业”民企带村“1+1”模式,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同时,南平市强化山海协作,制定出台《南平市关于重点县脱贫摘帽后“四个不摘”政策落实工作方案》,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积极策划一批重点项目,主动对接做好省领导、省直和中央驻闽单位、国有企业以及沿海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四方挂钩”,并加强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推进协作项目落实落地。

“十三五”期间,南平市5个重点县共落实省上帮扶项目861项,帮扶资金47.02亿元;共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1350万元。

此外,南平市还深入实施“巾帼扶贫行动”“春蕾助学”“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幸福工程”等活动,积极发挥市扶贫协会、老促会、慈善总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引导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家、志愿者、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慈善机构等以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户和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十三五”期间,各方通过捐资捐物直接支持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金额达1.03亿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冲锋号角再次吹响。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当前,闽北已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面对新使命新任务,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以昂扬斗志再出发,向幸福生活大步迈进!

责任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