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倌”罗水通脱贫记
2021-04-08   来源:福建日报

“哦啰……啰啰啰……”每天傍晚时分,“鸭倌”罗水通嘹亮的吆喝声都会在村后山林间回荡。几秒寂静之后,便有“嘎嘎……嘎嘎……”的回应,叫声越来越大,不多时便见成群白鸭从林间水田里冒出头来,快速奔向它们的主人。

罗水通,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塘前乡水源村村民,今年52岁,身份——“鸭倌”。“每天早上5点多把鸭子赶到山上喂食,中午11点上山喂一趟,下午5点多喂完再赶回来。”他说这是自己的每日工作,而他饲养的这近300只白鸭,每年能带来纯收入2万多元。

老罗挺满意于这样的“小确幸”。曾经,他常年在外地打工,累出风湿病。4年前,愈发严重的疾病导致他难以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回到村里谋生计,养了几十只白鸭,却因为缺乏经验和养殖成本较高,收入“断层”,一家人陷入困难。

“乌嘴、白羽、黑脚”的白鸭是连城县特产,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但养白鸭在一两年产蛋期停止后必须立即卖掉,否则就会压缩利润,容易亏本。老罗回忆说,四五年前刚开始养白鸭时,由于缺少本钱、难以寻到销路,自己这小规模的几十只白鸭,收入并不理想,“是曹书记帮我脱离了困境”。

这位曹书记,是福建省烟草专卖局派驻到水源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曹杭炜。彼时,他刚驻村没多久,发现老罗遭遇的困境,在水源村普遍存在。

水源村曾是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贫困村。由于河多桥少,村民到河对岸通常要绕远路。村子穷,大家都不愿意留在村里,全村900多村民,有一大半外出务工。

水源村该如何发展?曹杭炜多方请教专家,入户征求村民意见,又和村干部们多番商量,最终确定了一个方向:在山山水水上下功夫。

养白鸭就是一条路。曹杭炜发现,小规模养白鸭,农民们抗风险能力弱、缺乏饲养经验和技术水平。为帮助村民解决养殖白鸭的后顾之忧,他和当地村干部与多家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了洽谈,经过再三考量,最终与一家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老罗很快就感受到了“输血”的力量——在接下去的两年多时间里,该企业为他免费提供了两批近600只鸭苗,以及疫苗接种等技术支持。待养殖期结束后,白鸭以平均约90元/只的价格被保底收购,统一进行屠宰、包装、销售。“销路有了保障,养殖白鸭的底气更足了。”老罗说。

2018年,凭借养殖白鸭获得的收益,老罗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在自家土坯房旁盖起了一栋2层高的楼房。2019年,他还申请了一笔小额贴息贷款,修建了新的鸭舍。

“我现在也是有‘固定’职业的人了,还多次接受过县里组织的专业培训呢。”他自豪地说,经过这几年实践,如今自己养殖白鸭的技术日臻娴熟,鸭苗存活率超过90%,正朝着成为白鸭养殖能手的目标努力。“目前我正在着手扩大白鸭养殖规模,争取今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他说。

而对曹杭炜来说,帮助老罗脱贫摘帽只是个起点,他和村干部们还要想办法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这几年,水源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尝试利用水系纵横交错的优势发展亲子漂流等乡村旅游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比如村里上的亲子漂流项目,这几年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相应的,和老罗一样扎在家乡的外出务工者也越来越多了。

曹杭炜说,除了继续发展亲子漂流、生态烧烤等项目外,目前水源村还在开发水上乐园、田园民宿等旅游项目,并与一家企业签订了合作经营协议,争取带动更多村民返乡就业创业,一起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