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坂中密码”——来自“中国银耳第一村”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的报道
2023-06-05   作者:陈敏琦   来源:闽东日报

走进风景秀丽的翠屏湖畔移民村——有“中国银耳第一村”美誉的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这个有500多人口的村里,能见到的村民却寥寥无几,村支书高益清指着环村周边山坡上大大小小的菇棚群介绍道,人都在那些菇棚里忙碌着,坂中村90%的村民从事银耳生产,年产银耳1000万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建设一批大中型电站来保障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为了人民共和国的振兴与繁荣,古田人民主动奉献出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精心构筑了千余年的古县城,建设起“一五计划”中编号为“101”的大工程——古田溪水力发电站,为全国的水电能源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58年时,坂中村民为了支持古田溪水电站建设,响应国家号召,舍弃家园与良田,采取后靠的方式整村迁移。但受当时的历史局限,移民安置工作偏重生活安置、轻生产发展扶持及基础设施配套。坂中村后靠迁移后,生产生活条件极端简陋,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林地面积仅1亩左右,甚至出现了村民靠山不能“吃”山、靠水难以“喝”水的窘况,这里的群众生活贫困,只能依靠国家返销粮度日。

改革开放以来,坂中村群众大胆解放思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探索适应本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近些年来,该村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立足村位于库区边的资源禀赋,面对有限的耕地资源以及移民搬迁后“一穷二白”的状况,认识到发展食用菌这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绿色产业是这个移民村的新出路。

坂中村发展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支柱产业,谋定“中国银耳第一村”发展目标,深耕“模式创新、技术革新、数字赋能”发展路径,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坂中特色的银耳种植产业发展道路。在县里派来的乡村振兴指导员的帮助下,“三管齐下”促进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一是与食用菌产业链龙头企业康亿达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村财稳定增收;二是探索菇棚“光伏+”模式,推进棚上发电棚下种菇,实现多业态多维度综合效益;三是对接县食用菌数字大脑,通过数字化手段溯源赋码种上“数字菇”,让银耳有了“身份证”,实现优质优价。据统计,2022年坂中村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村财收入50万元,均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昔日的贫困村实现了乡村产业同步振兴的华丽嬗变。

22.jpg

坂中村全景 王夏斌 摄

坂中村寻找“一朵银花”作为乡村振兴的答卷经历了不断探索的历程。以往,该村的银耳生产以小农户生产为主,规模小、产量低,存在着生产分散、简单粗放、菇棚老旧、质量参差不齐、银耳量多价贱等问题,种植银耳最多是“副业”而无法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随着新形势新业态的发展,这种小农经济模式瓶颈制约问题越来越明显,种好“一朵银花”、促进移民增收致富成为新时期的新课题。从2020年开始,宁德市委和古田县委从机关干部中物色干部作为市、县级乡村振兴指导员派驻到坂中村,“指导员”进村后发挥站位高、眼界宽、能力强、资源和经验丰富的优势,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职责,积极帮助乡镇党委和坂中村拓宽发展思路,尤其是抢抓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食用菌菇棚升级改造的机遇,着力提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水平与综合效益,促进坂中村银耳产业实现“加速度”发展。实施“六联”机制,升级银耳产业。引导坂中村党支部领办农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探索打造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示范基地+检测机构+产品品牌+龙头企业”的“六联”机制。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投资493万元建设坂中村银耳生产标准示范基地,包含60间标准化银耳生产标准房和智慧银耳观光园,形成产品观光、销售与银耳文化的融合,引进了福建省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银耳示范基地成立服务示范点,对所有从坂中银耳基地生产的银耳进行检测,通过农产品“一品一码”追溯系统,生成原辅材料种植、烘干、包装等环节凭证,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保证产品质量,营造透明、安心的市场环境,为坂中银耳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场、连锁超市及主要农贸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提升品牌效益,推动村民增收。将村民的银耳基地纳入食用菌龙头企业的示范基地统一管理,规范了银耳栽培流程和生产标准,提升了产品品质,龙头企业对坂中村生产的优质银耳进行保底定向收购,仅此一项,让村民增收900多万元。合作社将银耳基地生产的银耳注册了商标,让品牌有效地提升了银耳价值,引导村集体和农户朝着种植高端银耳方向发展。依托康亿达公司、福建棕榈房车、古甜食品公司和百家宴食品公司,将坂中生产的银耳作为伴手礼和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多渠道向市场推广,助力“坂中银耳”品牌打造。弘扬菌菇文化,催旺旅游市场。坂中村靠山面湖,风光旖旎的翠屏湖风光是该村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指导员”进村后,将自然风光与食用菌文化相结合,通过深入挖掘菌菇文化,将食用菌文化、移民文化、华侨文化、库区文化与湖畔风光等串点成线,擦亮乡村旅游招牌,不仅主动承接了古田县“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落户该村,同时采用文字、图片、影像和实物等为载体,多方面、全方位地展现古田食用菌文化,形成产品观光、销售与银耳文化的融合,让风光旖旎的湖畔景观与坂中村特色的历史文化相映成趣,成功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该村观光旅游,从而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有机会给老移民们作贡献,虽苦犹荣!”宁德市乡村振兴指导员魏友根与坂中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评为“金牌指导员”。他的继任者、古田县乡村振兴指导员杜新华说:“新的岗位让我青春焕发,我将以‘新村民’的身份与村民们同坐在一条板凳上,与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前不久,他进菇棚宣讲二十大精神的做法被福建省委宣传部选为典型案例并上了“学习强国”。

“一朵银花”在乡村振兴的东风吹拂下越发娇艳,成为坂中这个移民村的“脱贫花”“致富花”“振兴花”。短短几年时间,坂中村从一个无人知晓的移民小村庄,迅速成了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生产专业村,走出了一条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旅游双管齐下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该村先后被授予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省十佳小康库区村”“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市级文化振兴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22年12月,坂中村与食用菌产业链主企业福建古田康亿达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被评为“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如今的坂中村,老移民们家家户户在翠屏湖畔建起了靠山面湖的新房子,原先坑坑洼洼的小村道铺上了沥青路面,曾经如蜘蛛网般的线管也全部下地,村道整洁有序。第一代、第二代移民安置房被整修成为“移民记忆馆”等供游客参观。2020年,位于坂中村的“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被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选择为现场教学点,众多的省、市委党校学员和大批的游客蜂拥而至;2023年,省委宣传部确定该村为全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示范基地,一幅优美的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坂中这个移民村里徐徐展开。(陈敏琦)

责任编辑:胡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