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闽北山区寒意渐浓,但在“福建粮仓”浦城县,却处处呈现出一派火热的丰收和耕种场面:在石陂镇申明村再生稻示范片,稻浪翻滚,收割机来回穿梭,粮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仙阳镇阳墩村麒麟畈的万亩良田里,农户们在农技员的指导下,机播油菜或移栽幼苗,忙得不亦乐乎……
浦城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耕地面积有50.58万亩,位列福建省第一,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被列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连日来,浦城县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该县四套班子领导纷纷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他们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推进乡村振兴、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等工作结合起来,紧紧绷住粮食安全这根弦,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做好粮食生产这篇大文章。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浦城积极探索保障粮食安全做法,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面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打造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浦城样板”。
藏粮于地,建良田,才能守好粮食安全根基。今年,浦城县投入近80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57万亩。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9.45万亩,占全县耕地的78%。如何让这些高标准农田发挥更大效益?为此,该县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后移动管理工作模式,采取一系列措施办法,确保管护工作落地落实。项目建成后,及时移交给村、组,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通过村规民约、一地一策等机制落实管护责任,探索多种形式的项目管护措施;积极鼓励项目所在乡镇及村组干部带领村民投入到管护工作中去,扎实推进水渠清淤、闸口疏通、闸板保管、梯田埂修补、塘库池管理等工作,让村民“既倡导,又参与”,真正让高标准农田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藏粮于技,稳丰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粮食产业作为浦城的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渠道,也是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该县注重在发展粮食产业过程中注入“科技力量”。筹建“掌上农田”APP数字化管护监测系统,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管护模式,打造巡田有效、护田有痕、管田有图、考评有据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数字化示范工程;全面深化“院企合作”,推进粮食生产“产学研”有效衔接,先后建设浦城米业产业研究院、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等平台,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2021年,谢华安院士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功筛选出福香占等适合浦城种植的优质稻品种。
粮稳则民安,食安即民福。作为产粮大县,浦城将着力把大米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作为推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